【楼市早报】辽宁84个不动产登记大厅实现“一窗办理”

2019-12-27 郭晓阳

新民市居民张亮今年夏天帮父母办理房产过户时,先后跑了登记、交易、缴税三个地方。12月23日,刚刚购买了新房的张亮在新民市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办理不动产权证,只在一个窗口、用了不到半个小时,过户手续就全办利索了,让张亮大喜过望。

由于机构设置问题,之前新民市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需要跑登记、交易、税务分属不同部门的三个地方,费时费力。前不久沈阳市下发《深入推进不动产登记便民化服务工作方案》,新民不动产登记中心迅速行动,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完成了三部门的合署办公,以及人员、系统和业务流程的整合,并统一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实现了群众办证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口,只交一套材料,从之前的“最少跑三趟”到现在的“最多跑一趟”。

不动产登记工作,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省政府将不动产登记“5天办结”列为“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为了给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省自然资源厅将不动产登记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瞄准“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目标,大力推进不动产登记、交易、税务一体化改革,省税务局、省营商局和省自然资源厅联手组织铁岭市进行试点,通过与税务、银行系统积极对接合作,研发出兼容不动产登记与税务合一的数据共享系统,并于今年4月15日正式开通上线,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群众办理房产交易时,可同时办理登记、交易和缴税。

截至目前,全省14个市84个不动产登记大厅全部入驻了税务人员,实现了登记、交易、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做到了只领一个号、只排一次队、只交一套材料,一个窗口办到底。

来源:辽宁日报

12月25日,由省住建厅与省房地产协会组织发起的辽宁省住房租赁中介机构诚信联盟在沈阳成立,并向社会作出“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十项公开承诺。

近年来,我省住房租赁市场快速发展,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房源信息发布平台数量增长迅速,但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为百姓租房、购房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为规范住房租赁中介行为,优化住房租赁市场环境,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辽宁省住房租赁中介机构诚信联盟郑重向社会作出十项承诺:不发布虚假房源信息,不隐瞒房屋重要信息,不违规收费及占用克扣资金押金,不强迫提供服务,不暴力驱逐租客,不赚取差价,不提供违法违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诱导、不协助客户获取非法利益,不捏造散布虚假市场信息,不为“黑中介”发布信息。

来源:辽宁日报

12月25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在铁西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获悉,明年铁西区将确保华晨宝马新工厂4月正式开工建设,全年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0个,24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

新增6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高水平实施中德园城市生态景观建设,把中德园打造成为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具有德国风情的特色产业园区。依托德国SAP、清华紫光云等创新中心,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新增6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引导40户企业上云。

推动北一路文创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以文化场馆、工业园区、都市农业观光带为载体的旅游产业,确保奉天工场等一批文创产业项目投入使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完成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推进中国(辽宁)中东欧16国国家馆开馆

在招商引资方面,铁西区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0个,盘活存量厂房50万平方米。确保华晨宝马新工厂4月正式开工建设,快速推进赛轮轮胎智能工厂、宝马研发中心扩建、德生医药产业园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布克哈德—远大压缩机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力争24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

同时,支持特变沈变阿玛利亚水电站项目建设。推进中国(辽宁)中东欧16国国家馆开馆运营,打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对外贸易新平台。全年力争进出口总额210亿元。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铁西区将确保新民屯镇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达标运行。加快完成东药南厂区土壤修复工作。

宝马公园将开工建设

加快中德园5G示范园区建设,实现5G网络全覆盖。推进肇工街“一主四支一泵站”工程建设,彻底解决城市积水问题。加快大堤路快速路建设,确保开发二十五号路竣工通车。实施兴华街生态化、景观化改造提升工程。对城区“四横六纵”街路慢行系统进行提升改造。确保浑河二十六街等综合管廊竣工。

明年,铁西区还将确保凌空变电站开工,220千伏产业变电站及66千伏赵家变电站竣工,66千伏小于变电站投入运行。实施北一路等9条高压线排迁工程。启动经开区市政设施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工作。完成浑河防洪治理工程。确保占地38万平方米的宝马公园开工建设,兴华公园、重型广场、建设公园完成改造及景观提升工程。

完成1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铁西区将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体系,完成1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40个养老服务站建设。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移村再建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确保2200户居民回迁新居。

在教育方面,全区将加快推进中德英才等17所学校建设,完成杏坛中学龙江湖分校等9所学校建设。扩增公办学位5340个,力争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铁西区还将推进七路、凌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及中医院建设。大力扶持铁西梦工场、红梅文创园等重点文旅项目。

来源:沈阳晚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发展规律,注重市场驱动、政府引导,注重改革发力、服务助力,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引导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长治久安。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社会性流动基础

(一)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流动机会。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统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充分的流动机会。培育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培育智慧农业、现代物流等产业,提供更高质量流动机会。研究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应对办法。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流动均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合理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支持中西部、东北地区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区域间流动机会均衡。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拓宽城市间流动空间。

(三)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激发流动动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跨学科和前沿科学研究,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厚植创新型国家建设根基。进一步规范行政程序、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权,营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发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创业、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高质量建设一批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园,鼓励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个人发展。

三、畅通有序流动渠道,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

(四)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户籍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户籍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户籍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稳妥有序探索推进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提升就医费用报销便利程度。进一步发挥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作用,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推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户籍数量挂钩,推动中央预算内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户籍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

(五)以用人制度改革促进单位流动。加大党政人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交流力度,进一步畅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渠道。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招录门槛,合理设置基层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对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等可进行专项或单列计划招录招聘。完善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办法。

(六)以档案服务改革畅通职业转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可存放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等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存档人员身份不因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的不同发生改变。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大中专毕业生,可凭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新单位接收证明转递档案。加快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档案信息全国联通,逐步实现档案转递线上申请、异地通办。研究制定各类民生档案服务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具体举措。

四、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拓展社会性流动空间

(七)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高定工资政策。加快推行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优化基层和扶贫一线教育、科技、医疗、农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行差异化评价。

(八)加大对基层一线人员奖励激励力度。创新基层人才激励机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完善新时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办法,增加基层单位、一线岗位、技能人才评先选优比例。研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表彰规格和层级的具体标准和类型。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关规定,研究制定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且不纳入总量基数的具体操作办法。

(九)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推动实现技能等级与管理、技术岗位序列相互比照,畅通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渠道。鼓励用人单位建立特级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建立技能人才聘期制和积分晋级制度。支持用人单位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将工资分配、薪酬增长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贡献、创新成果等因素挂钩。

五、健全兜底保障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十)推进精准扶贫促进贫困群体向上。坚持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深入推进产业、就业、社会保险、健康、教育扶贫工作,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市场波动、产业结构变化对脱贫地方和脱贫人口的冲击,及时跟进研究针对性扶持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支持政策。

(十一)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保障起点公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县域内校舍建设、师资配备、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等标准统一。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受教育权利。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确保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及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在贫困县对口支援建设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和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十二)推进公平就业保障困难人员发展机会。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多渠道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就业扶持政策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就业援助,精准识别就业援助对象,制定个性化援助计划,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十三)强化社会救助提高困难群众流动能力。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加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强化对困境儿童的生活、教育、安全等全方位保障服务。

六、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重要意义,紧扣人民群众现实需求,聚焦关键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结合实际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十五)强化法治保障。健全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领域法律法规,清理妨碍流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加强行政执法和仲裁队伍建设,保障劳动力和人才合法流动权益。

(十六)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多渠道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舆论环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聚强大动力。

来源:新华社